泉州素有“海滨邹鲁”“光明之城”的美誉。 泉州,周为七闽地,历年来出土的西周礼乐器和原始壁画,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闽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风貌。唐朝中期以来,中原人南迁入泉;唐、五代时,不但城郊东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记载,南安云台山下还建有常设性歌舞院馆。 宋、元时代,泉州成为“市井十洲人”的“富洲”“乐州”。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“莫贪浪游,莫看百戏”。 泉州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,有梨园戏、高甲戏、打城戏、“嘉礼”戏等剧种,其中较为出名的有:南音、北管、梨园戏和“提线木偶”。
泉州市以闽南话为主要方言,并存莆仙话、客家话等多种方言。通用语言为普通话,闽南话为主要地方方言,并存莆仙话、客家话等多种地方方言。泉州方言是泉州文化的主要载体,也是泉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历史上的泉州方言曾是闽南方言代表。泉州当地的语言是闽南语。
截至2022年底,泉州市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696项,其中,世界级6项,国家级36项,省级128项,市级262项。
2022年,泉州市地区生产总值12102.97亿元,比上年增长3.5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50.12亿元,增长3.5%;第二产业增加值6882.07亿元,增长3.3%;第三产业增加值4970.78亿元,增长3.8%。三次产业比例为2.1:56.8:41.1。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6533元(按年平均汇率折合20299美元),比上年增长3.0%。
泉州市位于东经117°25′—119°05′,北纬24°30′—25°56′,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、台湾海峡西岸,离台湾最近处仅距97海里,距金门最近处仅5.61海里,东西宽153千米,南北长157千米,全市土地总面积11015平方千米。
泉州市大地构造位于华南褶皱系的东南部,闽东火山断拗带的中南段。构造带均呈北东—南西方向展布。境内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积分布为中生代火山岩系和侵入岩,两者出露面积约各占一半,从西北往东南侵入岩分布面积增多成为主体。闽中大山带中段戴云山脉主干呈北东—南西方向展布,横卧西北部德化境内,规模庞大,主峰海拔1856米,为福建省第二高峰。其支脉和余脉向东南、南部绵延,地势西北高,往东南呈阶梯状下降,构成由中低山向丘陵、台地至平原递变的多层状地形地貌景观。
泉州市境内溪流密布,发源于本市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34条,总长度1549千米,其中晋江水系15条,九龙江水系5条,闽江水系9条,单独入海5条;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81条,总长度为2156千米。晋江、洛阳江为泉州市主要河流。
泉州市地处低纬度,东临海洋,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,气候条件优越,气候资源丰富。泉州市气候有3个基本特征:一是气温高,光热丰富。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0—140千卡/平方厘米,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9.5—21.0℃(仅西北部的山区低于18℃),最热月平均气温达26—29℃,最冷月也有9—13℃。全年无霜期长,沿海地区基本无霜。≥10℃的有效积温为5610—7250℃。年日照时数为1800—2200小时。二是降水充沛,但时空分布不均匀。全市年降水量为1000—1800毫米,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,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多一倍左右。干、湿季甚为分明:3—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%,为湿季;10—2月仅占全年的20%,为干季。降水量年际间变化率大,少雨年份降水量不及多雨年份的一半。三是季风气候显著。冬半年主要受蒙古冷高压楔控制,盛行偏北风,气温低,干燥少雨;夏半年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,盛行偏南风,气温高,湿润多雨。
上古为百越地,《汉书·地理志》注引臣瓒曰:“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,百越杂处,各有种姓。”夏、商两代,泉州地属扬州。西周时,为七闽地。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,属越国地。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,立闽中郡,泉地归之,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。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,无诸因助汉灭秦、楚之功,被封闽越王,领闽中故地,都东冶。泉地属闽越国。
泉州市已发现各类矿产46种,地质勘查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9种,其中:能源矿产2 种,金属矿产8种,非金属矿产18种,水气矿产1种。主要矿产包括:铁、锰、铜、 铅、锌、钼、金、银、煤、硫铁矿、水泥用灰岩(大理岩)、叶蜡石、硅灰石、明矾 石、萤石(普通)、石墨、长石、高岭土、陶瓷土(瓷石)、伊利石、水泥用粘土、建 筑用花岗岩(凝灰岩)、饰面用及雕刻用辉绿岩(花岗岩、闪长岩)、冶金用石英、玻 璃用砂、铸型用砂、建筑用砂、地热、矿泉水等。
泉州市野生植物种类繁多,记录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12科903属2201种(包括逸生和归化种),其中蕨类植物42科84属199种,裸子植物8科15属20种,被子植物162科804属1982种。在这些植物中,珍稀濒危植物有35种,即属于国家级保护植物有18种:一级保护有桫椤1种,二级保护有福建柏、水松、短萼黄连、鹅掌楸、观光木、钟萼木等6种,三级保护有油杉、长苞铁杉、穗花杉、吊皮锥、白桂木、黄山木兰、乐东拟单性木兰、闽楠、沉水樟、半枫荷、珊瑚菜等11种;属林业部保护植物有3种:一级保护有南方红豆杉1种,二级保护有花榈木、榉等2种;属福建省级药材保护植物有天门冬、单叶蔓荆、花叶开唇兰等3种;属福建省级保护植物有黑锥、鳞苞锥、福建青冈、刺叶栎、细柄半枫荷、青钱柳、福建悬钩子、刺果毒漆树、密花梭罗、多花羊奶子、短柱树参等11种。
泉州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,约有4000多种,其中无脊椎动物主要有软体动物的腹足纲32科76种、双壳(瓣鳃)纲18科80种左右、头足纲5科24种,节肢动物的虾蟹类20科80种左右、昆虫类130科258属1000多种,棘皮动物15种;脊椎动物较重要的有鱼类78科135属368种左右,两栖类2目7科32种,爬行类3目13科61种,鸟类19目51科260种,哺乳类6目14科32种;其它动物约有2000多种。
截至2022年10月,泉州市共辖12个县级行政区,包括4个市辖区、5个县,代管3个县级市。
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,泉州市常住人口为8782285人。截至2022年底,泉州市常住人口887.9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2.9万人。其中,城镇常住人口621.9万人,占总人口比重(常住人口城镇化率)为70.04%,比上年末提高0.34个百分点。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.67‰,自然增长率为0.45‰。年末户籍人口773.82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2.55万人。
泉州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,除汉族外,还有53个少数民族,这53个少数民族是回、蒙、藏、维吾尔、苗等。汉族占总人口的97.8%,少数民族占2.2%,主要以回族、畲族、苗族、蒙古族居多。回族主要分布在晋江陈埭、惠安白崎和鲤城近郊等地;畲族主要分布在德化、安溪和惠安等地;蒙古族主要居住在泉港涂岭等地。